由安徽工业大学公司治理与运营学术论坛主办的第6期学术论坛于2011年5月30 日15:30在东区A楼502室召开。
本次学术论坛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统计系刘家树副教授,刘教授向我们介绍了他近期的一项科研成果《制度冲击、行业异质性与研发资本配置效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实证分析》,本次论坛会议由章铁生博士主持。
刘教授的报告引起了经济管理相关学科老师、学生的广泛关注,部分老师以及研究生参加了讨论。
刘教授在演讲中首先从案例分析开始,通过分析指出,只有创新才能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以此为报告的切入点,刘教授开始对创新理论四大理论流派和目前创新理论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1)新熊彼特学派,该学派以曼斯菲尔德、卡曼等人为代表,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认为企业家是推动创新的主体,侧重研究企业的组织行为、市场结构等因素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企业家创新和创新周期等模型。(2)新古典学派, 该学派以索洛等人为代表,索洛建立了著名的技术进步索洛模型,专门用于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他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他的实证研究表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来自于技术进步。(3)制度创新学派,该学派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该学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对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分析,认为:”由于技术创新活动存在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巨大差距,改进技术的持续努力只有通过建立一个能持续人们创新的产权制度,以提高个人收益才会出现。”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好的制度选择会促进技术创新,不好的制度设计将扼制技术创新或阻碍创新效率的提高。(4)国家创新体系学派,该学派以英国学者弗里曼、美国学者纳尔逊为代表,通过对日本、美国等国家或地区创新活动特征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在近代历史上,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些技术领先国家的追赶和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还得益于制度和组织创新,是一种国家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果。
目前关于创新理论的研究进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产生了一些新的技术创新发展观和理论,如技术创新生态化理论、技术创新社会资本理论和技术创新博弈理论等;研究方法上选择了“模糊的正确”等软计算方法,如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以及各种计算方法杂合的理论展开创新领域的评价与决策。
随后,刘教授详细介绍了他最近的研究成果。
刘教授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制度先于经济增长,且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源泉(Acemoglu等, 2004; Rodrick等, 2004),同时,制度也决定了一国的R&D支出(Clarke, 2001)和人力资本积累(Murphy等, 1991),制度不仅是影响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的重要变量,而且是决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吴家喜、彭洁, 2010)。然后,他阐述了该论文的贡献以及与以往研究的区别:一方面,根据有关经济理论, 测算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行业的R&D 资本存量,并将其与人力资本,通过模型估计,来集成测度研发资本;另一方面,将Wurgler基本理论运用到研发创新领域,对创新效率测度的方法进行了拓展。
接着,刘教授介绍了论文的安排,他认为,首先应该通过测算R&D经费内部实际支出额的存量,并将其与研发的人力资本集成,来测度研发资本;其次,应该通过实证分析,探究政策制度对研发资本配置效率的冲击;并对研发资本配置效率的行业异质性进行探析;同时,应检验和分析金融支持意愿和政府支持意愿对研发资本形成产生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给出简要结论。
在刘教授结束对其研究的详细阐述之后,在座的同学们对刘教授严谨的研究表示钦佩,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讨论会由章铁生博士做了总结。章博士对刘教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本论坛做学术报告表示感谢,对刘教授的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肯定。
为促进经济管理相关学科发展,提高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扩大学术交流与合作,安徽工业大学公司治理与运营学术论坛将继续邀请校内外著名学者前来举行学术论坛,下一期论坛正在筹办中。
(撰稿:公司治理与运营研究中心)
附录:学术论坛部分问答
Q:从哪些方面展开对企业的创新的研究,才能具有创新性?
A:(1)根据最新理论,构建模型,设计量表,从微观层面对企业的行为、激励和创新组织等方面展开创新机理讨论和实证检验;
(2对企业创新行为、绩效和影响因素等用博弈论、软计算等研究方法展开决策与评价。
Q:如何从会计角度对资产的定义来衡量研发效益的指标?
A:在选择指标的时候,可以参考国内外重要文献的做法,最好不去凭空想象来设计指标。